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食品人看食品事-2012年食品行业十大热门词汇
发布时间:2013-03-13
核心提示:本次评选出的热门词汇,速成鸡得票最高,另外白酒塑化剂、工业明胶、营养标签等几个有关食品行业的词汇也排名靠前。其中,由于今年内地白酒业的塑化剂事件,让塑化剂连续两年上榜;地沟油已连续三年入围。
本次活动首先由食品论坛的热心网友提出候选词汇,经过整理筛选出27个候选词汇并在食品论坛投票选择。共有503位经过审核认证的注册网友参与投票(见http://bbs.foodmate.net/thread-615235-1-1.html),评选出了食品行业人员眼中的2012年食品行业十大热门词汇。
食品论坛的网友主要是食品技术人员,网友们的投票反映了技术人员对行业大事的关注焦点。我们对这十大热门词汇所涉及的事件和相关知识进行了整理,并整合了食品论坛“xilinxu”等多位资深网友的观点,同时邀请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钟凯博士进行点评,以此对2012年食品行业的发展作一个概括和总结。
本次评选出的热门词汇,速成鸡得票最高,另外白酒塑化剂、工业明胶、营养标签等几个有关食品行业的词汇也排名靠前。其中,由于今年内地白酒业的塑化剂事件,让塑化剂连续两年上榜;地沟油已连续三年入围。
1、速成鸡(387票,关注度76.94%)
事件回顾:
2012年11月末,中国经济网报道称,给肯德基、麦当劳等知名快餐品牌供货的山西粟海集团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喂养肉鸡,45天让肉鸡速成供货。消息一出,便引起舆论强烈关注。
12月4日,山西省农业厅公布了对粟海集团肉鸡养殖有关情况的调查结果:山西省饲料兽药监察所从粟海集团抽取饲料及饲料原料样品共17份,依据饲料卫生、肉用仔鸡配合饲料等国家标准进行了检验,所检项目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
12月18日,央视记者在山东调查称,部分鸡场添加违禁药,抗生素当饭吃。并且六和集团也牵扯其中。自此,速成鸡的舆论关注再次升温。
12月28日,农业部作出部署,要求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做好当前兽药残留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谋划、周密部署、标本兼治、细化工作措施,全力抓好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监控工作。
知识链接:
自现代养鸡业1950年诞生于德国起,那种肉鸡动辄就需要半年慢慢喂养才能出栏的情况早就成了历史。养鸡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肉鸡40天左右出栏(指长到可以宰杀的重量),在世界范围都属于正常水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计算,截止到2012年世界商品肉鸡大部分都是在42-48天出栏的,其中最常见的是45天出栏。国内一般俗称“速成鸡”。
网友观点:
应该把速成鸡与鸡只滥用抗生素区分开来,如果按照规定饲养,速成也没问题。另外,提到速成鸡也没必要和洋快餐联系起来,中国供给洋快餐的鸡只只是少数,本土餐饮业中使用的滥用抗生素所养殖的禽类原料,更值得关注。
专家点评:
速成鸡的确值得重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我想说的是,公众和媒体应该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兽药的滥用上,而不是鸡的“速成”上。因为,其他国家的经验早就证明科学的养鸡是可以“速成”的,完全不需要用激素。兽药滥用一方面是机体内的残留物质对消费者健康可能带来的隐患,更重要的是在养殖环节滥用抗生素带来细菌耐药性的问题。
此外我们需要反思的是,“速成鸡”实际上是数十年不断优化育种的结果,本应当作为现代农业科技造福人类的一个不错的案例,为什么会引起公众的恐慌?联想到某快餐连锁店后厨的新闻曝光,如出一辙。全球快餐业标准化、模式化的生产流程竟然被媒体当做丑闻来曝光。是不是我们的日常科普与交流做的太少了?是不是我们的科学家只注重成果向产品的转化,而忽视了专业知识向生活常识的转化?企业是不是也可以在做广告宣传与市场推广的时候兼顾公众基本知识的普及?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共同去做的。
2、白酒塑化剂(372票,关注度73.96%)
事件回顾:
11月19日,21世纪网曝光酒鬼酒塑化剂超标事件,引发了白酒行业的轩然大波。酒鬼酒因该负面报道而临时停牌,酒类股集体大跌。
对此,酒鬼酒公司回应不确定媒体送检的就是酒鬼酒公司的产品;公司已经积极将产品送检权威检测部门进行塑化剂检测。湖南质监局亦迅速作出反应,已责成湘西州质监局立即开展执法检查等工作。专家对此事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表示白酒行业普遍存在塑化剂超标问题。
当日,中国酒业协会发布声明,指出媒体报道断章取义,歪曲了真实内容。在缺乏依据的情况下就断言白酒产品塑化剂超标,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声明还显示,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最高2.32mg/kg,最低0.495mg/kg,平均0.537mg/kg。其中高档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
11月21日,质检总局通报,经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对50度酒鬼酒样品检测,DBP(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如参照卫生部对于食品塑化剂限量标准,酒鬼酒的塑化剂“超标”247%。
11月26日,有白酒业内人士向媒体透漏,人为添加塑化剂BDP,可以使酿了3年的白酒同30年的酒具有相似的口感,这样就可以使生产不久的低档酒,短时间内变身高档酒,从而卖高价赚黑心钱。
也有专家称白酒中塑化剂也可能来自问题香精。
12月27日,新华社记者走访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并采访了监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对食品中塑化剂问题进行了权威解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解释说,我国目前尚未制定酒类塑化剂限量标准。2011年台湾塑化剂事件后,卫生部将"塑化剂"列为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发布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设定了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中的最大残留量(台湾地区称为“筛查值”,香港称为“行动水平”),以便于排查发现人为添加的违法行为。
2013年1月3日,21世纪网再次发布题为《食用酒精装运惹的祸?中国酒协排查塑化剂来源》。介绍了白酒业中食用酒精装运、白酒贮存等现状。
知识链接:
塑化剂(英语:Plasticizer),或称增塑剂、可塑剂,是一种增加材料的柔软性或是材料液化的添加剂。塑化剂种类多达百余种,但使用得最普遍的是一群称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化合物。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被归类为疑似环境荷尔蒙,其生物毒性主要属雌激素与抗雄激素活性,会造成内分泌失调,阻害生物体生殖机能,包括生殖率降低、流产、天生缺陷、异常的精子数、睾丸损害,还会引发恶性肿瘤、造成畸形儿。卫生部在《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中指出: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已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9.0mg/kg和0.3mg/kg。
网友观点:
2012年白酒业的塑化剂风波给整个行业带来相当强烈的冲击,多家酒企市值一泻千里。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白酒中的塑化剂来自何方尚存在争议,酒企称来自生产过程中的塑料胶管;也有一些业内人士称为制造挂杯现象而人为添加,也有媒体指出可能来自食用酒精的运输容器。白酒中塑化剂的具体来源没有一个客观可信的说法,让普通消费者平添疑虑。有时候危机公关更需要真诚,当你试图去掩饰谎言时,你会付出更大的努力去编造更多的谎言。白酒中塑化剂的限量是否可以按照食品中塑化剂的限量来进行判定,曾经引起不小的争议,无标可依是当前我国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候经常遇到的尴尬境地,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家点评:
从统一到茅台,塑化剂从未走出公众视线,尽管两次事件有本质区别--前者是人为添加,后者是加工环节的污染。我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这一事件。首先从行业的角度,尽管塑化剂事件带来巨大冲击,然而真正重击行业的却是中央关于勤俭节约的号召。行业需要反思,依靠公款消费和酗酒支撑起来的畸形扩张的市场是否是一个可持续、合理的市场?第二,从健康风险来说,本次事件中塑化剂带来的风险远低于酒精本身的风险,公众大可不必慌张。如果这一事件能使消费者警醒,控制酗酒行为,倒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当然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尽量避免消费者暴露于不必要的风险,主流企业已经将引起污染的塑料导管更换为不锈钢材质,这是值得肯定的。第三,在传媒业无比发达的今天,专业人士在抓起媒体的麦克风之前,应该多想想如何表达更能让媒体及公众接受。
3、工业明胶(324票,关注度64.41%)
事件回顾:
4月9日,央视主持人赵普微博称:“来自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内幕很可怕”。 与此同时,另外一位媒体人也通过微博发布了类似内容,称“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并称“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于是有关“工业明胶”的信息在食品行业引起强烈关注。
对此,多家乳企否认使用违规添加物,同时包括乳业协会、果冻行业协会等也纷纷澄清。
4月13日,新华网消息称,央视今年3·15晚会的调查记者并未做过有关明胶的探访,也不存在临时毙稿一说。
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出节目,在号称“中国胶囊之乡”的浙江省新昌县儒岙镇,有胶囊厂称,为降低成本,用工业明胶掺食用胶制胶囊。这种问题胶囊流入了修正药业、海外药业等九大药企。抽检的样品被检出铬含量严重超标,最高含量超标90余倍。
5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通报,铬超标胶囊剂药品情况基本查清,抽检结果已由相关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通过网站公布,并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汇总公布。
知识链接:
明胶是一种从动物的结缔或表皮组织中的胶原部分水解出来的蛋白质,可分为食用明胶、药用明胶、工业明胶等。它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如形成可逆性凝胶、黏结性、表面活性等。食品级明胶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地用作胶冻、乳化剂、稳定剂、黏合剂和澄清剂等。
网友观点:
“工业明胶”的事情最终被定性为“制药行业”的事件,监管机构的调查、处理也是围绕着制药这一核心开展。不过我们食品行业同样也要警惕这样的潜在风险。没有合格的原料,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食品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多种原辅料,我们采购的这些原辅料真正符合“食品级”或符合某些规定吗?原辅料的成本和产品安全性该如何权衡呢?我们不妨更加严格遵守既定的规则,因为未雨绸缪总能更容易预防随时到来的暴风雨。
专家点评:
央视主持人赵普凭借一条模棱两可、极具刺激性的微博,让工业明胶在食品行业炸开了锅,对行业内守规矩的企业带来不小的冲击。
皮革明胶、皮革水解物并不是新鲜事,这一黑色产业在某些地方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为什么这些黑窝点可以堂而皇之的走上“规模化”道路?是否是地方政府“唯GDP”的政绩观和地方上监管不力造成的呢?一次又一次的“运动式”执法,不法分子一次又一次的原地满血复活,让公众在失望中丧失对政府的信心。
每每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总有些部门、有些企业喜欢拿标准说事儿,没有检测标准、没有限量标准常常成为挡箭牌。食品安全管理的真谛是加强过程控制,提供更好的产品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食品生产企业应该明白自己担负的社会责任。
这一事件中,也有专家表示“一天服六个胶囊没吃多少铬,不要恐慌”这样的言论。尽管是善意的提醒,但是在媒体传播上却并不买账。我们的专家要学一点最基本的媒体传播技巧,这样才能更好与媒体公众进行“风险交流”。
4、营养标签(307票,关注度61.03%)
事件回顾:
2011年11月,卫生部发布《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2012年7月,卫生部关于《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问答。
从2013年1月1日起,我国首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正式实施。
知识链接:
食品营养标签是食品标签的重要内容,它显示了食品的营养特性和相关营养学信息,是消费者了解食品营养组分和特征的主要途径。营养标签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促进膳食营养平衡,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身体健康。按照要求,上架销售的预包装食品应按照标准印制营养成分表,内容至少包含能量、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
网友观点:
本次推出的营养标签规定,在指导消费者合理饮食上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希望要求尽量固定,毕竟企业印制标签需要成本,如果朝令夕改,会扰乱企业的生产计划,增加企业在标签印制方面的成本负担。有不少报道指出,消费者看不懂营养标签,因此希望今后能普及营养标签方面的知识,让消费者知晓读懂营养标签对饮食和健康的意义。
专家点评:
营养标签高居热词榜第四位令人惊讶,也侧面说明食品伙伴网的网友其实主要来自企业吧。营养标签,尤其是“4+1”,旁证了中国人已经逐步从吃饱进入“吃得健康”的阶段。尽管我国部分人口依然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但城市人口营养过剩和营养不均衡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由此引起的慢性病疾病负担逐年上升。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居民对预包装食品越来越依赖,此时发布营养标签强制标准意义重大。
营养标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消费者合理膳食,同时一定程度上规范企业的营销行为,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消费者还看不懂营养标签,更多的是在关注生产日期、配料表等内容,因此需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使平衡膳食真正深入人心。
5、地沟油(304票,关注度60.44%)
事件回顾:
2012年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严惩“地沟油”犯罪活动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严惩地沟油犯罪相关的犯罪。
2012年4月5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围剿新型地沟油》,用动物腐败内脏提炼的“动物油脂”(即所谓的新型地沟油)浮出水面。
2012年5月20日,西南地区最大的油脂企业云南丰瑞油脂公司涉嫌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油脂而被通报。
2012年5月22日,卫生部向媒体透露,已征集到762份关于地沟油检验方法或检验指标的建议,初步确定了4个仪器法和3个可现场使用的快速法,目前正在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中。
2012年8月,全国首例全环节地沟油案在宁波审判。
知识链接:
地沟油,是指从餐厨垃圾中提炼出的油。餐厨垃圾主要成分包括米和面粉类食物残余、蔬菜、动植物油、肉骨等,从化学组成上,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类和无机盐,不法分子搜集餐厨垃圾后,通过提炼、脱色等工艺生产地沟油。
网友观点:
又见地沟油,目前已是连续三年上榜啦。地沟油确实是一颗顽疾,“暴利”的存在,甚至让一些正规企业也涉足这一领域。国人应该将“聪明”用在正道上。堵住地沟油,任重道远!
专家点评:
地沟油之所以屡禁不止,总能死灰复燃,根源还是一个“利”字。前端无论餐厨废弃油还是废弃动物油脂、反复煎炸油,都可以为经营者带来一笔额外收入,后端加工成食用油更是利润丰厚。以此为驱动,一些合法的生物燃料厂也改行做起了地沟油的生意。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决不是喊一句“加大打击力度”,或者来一次“XX行动”就行了。这是市场的问题,就要用市场的手段,斩断旧的利益链,打造新的产业链。一方面政府可以用真金白银补贴地沟油资源化利用的合法产业链,从收储、提炼、加工到销售全程纳入监督。另一方面,必须从法律上加大违法成本和威慑力使之不敢造次。有堵有疏方能有效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
此外,网络上流传的各种地沟油鉴别的小窍门大多不靠谱,否则也没必要全球征集检测方法。真正精炼的地沟油其实相当纯,纯到比市场上的正规油品还要纯。这对于化工行业来讲,并不是什么特别高端的手段。如果说它很安全,恐怕是要挨骂的,不过事实就是这样。说到底这其实是一个伦理问题,因此对于这一类违法行为,很难按照健康损害的程度来定罪,而要更多的考虑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
6、黄金大米(256票,关注度50.89%)
事件回顾:
美国一专业网站刊登的论文透露,美国塔夫茨大学一科研机构2008年在湖南省一所小学进行过转基因大米(黄金大米)人体试验,该事件随即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关注。论文称,研究所用材料--黄金大米和菠菜都是在美国生产、处理和蒸煮,然后冷藏运至中国实验所在地加热后供小学生食用。
针对以上说法,湖南省地方政府予以否认。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称:课题实施中没有使用转基因大米及任何转基因食品,所有原材料全部在当地采购,课题完成后,所有现场资料已上交课题负责方(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然而这与美方说法截然不同,事件信息疑点重重。
12月7日,卫生部疾控中心发布关于黄金大米调查结果,通报黄金大米实验始末,指出此项转基因试验违反了农业转基因相关规定、科研伦理和科研诚信。同时,三责任人被撤职,中疾控向公众致歉。
知识链接:
黄金大米,又名金色大米,是一种转基因大米,由美国先正达公司研发。其不同于正常大米的主要功能为帮助人体增加维生素A吸收。因为色泽发黄,该大米品种被称为黄金大米。
网友观点:
转基因话题在国内算得上“敏感”啊。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目前尚没有定论。有些“反转斗士”视其为洪水猛兽倒也大可不必;但是,任何一种食物,在没有证明其是安全以前,将其直接用于人类实验,特别是少年儿童,都是不可取的。这次黄金大米事件,在安全上可能没问题,但是该实验流程上漏洞太多了。尽管最后国内的违规人员受到了处理,以后我们还是最好思考下如何预防类似案例的再次发生。
专家点评:
转基因在中国是一个说不得的秘密,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科学界的共识是金米并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当然这一事件的确存在科研伦理和诚信问题,可这背后也有科研人员倒不出来的苦水。在美国已经做过成人人体试验的“金米”,如果不使点“歪招”几乎不可能在国内落地。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一开始就没有把“风险交流”考虑在内,任凭各种不靠谱的谣言、猜测在社会上流传,直至转基因被污名化、妖魔化,搞得科研人员如同“地下工作者”。
一位金米“受害者”对妈妈说:“别担心,我如果将来生不了孩子还可以领养一个。”看到这一幕我哭笑不得,哭的是这个孩子很懂事,这么小就承受了传统文化中“无后”的巨大心理压力。笑的是,中国人对转基因的无知和恐慌几乎到了一种“被迫害妄想症”的境地。我真的很想告诉这位母亲,转基因食品经过的安全性评价是最严格的,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会对人体有害。也许她将信将疑,但很快就会有“反转斗士”用阴谋论的口吻告诉她,这个人是被美帝收买的走狗。
是的,科学上总会有不确定性,但绝不能放任“反转斗士”将不确定性打上阴谋论的注脚。科研人员应该挺起腰杆,勇敢的站出来,把真相说出来。不要被“反转斗士”的歇斯底里吓倒,真理越辩越明,展开公开的讨论,让谣言和污蔑接受科学真理的嘲笑吧。
7、勾兑白酒(138票,关注度27.44%)
事件回顾:
据财经网消息,8月22日,古井贡酒发布2012年中报,中报显示,上半年,古井贡酒从安徽瑞福祥食品有限公司采购酒精4551.49万元,折算约为6596吨。业内人士表示,这说明古井贡酒出售的酒品中有部分酒是用酒精勾兑出来的。
随后,“白酒勾兑”现象引起广泛关注。也有人质疑白酒勾兑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大量的使用食用酒精却并没有在标签上标注。
知识链接:
在《GB/T 15109-2008 白酒工业术语》中,对“勾兑调味”的说明如下:把具有不同香气、口味、风格的酒,按不同比例进行调配,使之符合一定标准,保持成品酒特定风格的专门技术。
白酒工艺中的勾兑,可能要使用不同酒龄、不同轮次、不同香型、不同酒度的半成品精心勾兑。既有基酒和基酒之间的勾兑,又有基酒和食用酒精之间的调配。如果没有这种勾兑,我们喝的白酒口感就会差别不一。
在普通消费者眼中,白酒勾兑就是简单意义上的食用酒精加水。这种现象可能存在,但应该与白酒工艺中“勾兑”的含义严格区分开来。
网友观点:
应该明确发酵白酒能否使用食用酒精进行勾兑,如果可以,只要标识出来就没问题;用而不标,标签和企业诚信都有问题的;如果不让用,酒企再偷偷的用那就是潜规则了。
既然勾兑是一种标准允许使用的正常的白酒生产工艺,那么企业进行勾兑就无可厚非。但是,监管机构要细化勾兑操作的具体要求,另外要将正常的勾兑操作与“食用酒精加水”的造假区别开来。
专家点评:
“舌尖上的中国”将我们的传统美食以一种写意般的方式呈现出来,美轮美奂。然而,我们的食品工业并不是电视上那样充满诗情画意。食品企业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它的生产方式就必须适应市场的要求。在此过程中,确实会有一些企业盲目扩张,忽略了质量控制。我们也不能否认,总会有些人为了更大的利润,采取以次充好的手段,这些行为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无情惩罚。
但是勾兑的“潜规则”还是值得多说两句的。很多人坚持认为,传统工艺才是最好的,白酒勾兑算怎么一回事?其实酒业当中的勾兑调味是如假包换的老祖宗传下来的古法。不仅如此,这个规则还“潜”到外国去了:威士忌、白兰地、朗姆等等,都是由基酒勾兑的。这件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公众和媒体对生产环节的关心,很大程度上来自对企业、行业以及监管者的不信任。和位列本次热门词汇之首的速生鸡一样,还有许多科普的工作需要做。另外,监管者和企业都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赢得他们的信任。其实,消费者真的不想学这么多知识,是被逼的。
8、“十二五”规划(101票,关注度20.08%)
事件回顾:
2012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印发《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2年4月,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发布有关《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2012年6月,卫生部等8部门印发《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
201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若干重要建设目标。
知识链接: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网友观点:
“十二五”规划是下一个五年食品行业发展的路线图,对它的关注更能说明我们对食品行业未来的期许。展望未来的时候,更应该分析当下的现状和不足,做到有的放矢。最近正在审议的大部制改革,也体现了国家贯彻十二五规划要求,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专家点评:
之所以大家对“十二五”规划如此看重、充满期待,实在是当前的食品安全体系太令人失望了,整个食品行业已经几乎无路可退。食品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这么长的链条要不出问题,看上去真的很难,但总还是有解决办法的。靠什么呢?仅仅依靠企业的道德良心是不行的,人盯人式的监管也不能包治百病。
我认为,一靠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二靠强大的法律威慑力,三靠媒体和公众的监督。规则制定者、监管者和生产者应当共同努力,向着有利于公众健康和产业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但前提是,不能以行政意志凌驾科学,不能以行政命令扭曲市场规律。
我认为,一靠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二靠强大的法律威慑力,三靠媒体和公众的监督。规则制定者、监管者和生产者应当共同努力,向着有利于公众健康和产业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但前提是,不能以行政意志凌驾科学,不能以行政命令扭曲市场规律。
9、问题蜜饯(99票,关注度19.68%)
事件回顾: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今日观察》4月24日播出节目称,一些蜜饯加工厂的制作过程违规严重,生产环境肮脏不堪,工人随意添加添加剂,伪造检测报告,随意更改生产日期。
记者分别选取多个厂家生产的蜜饯样品,送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检测。结果显示:甜蜜素、糖精钠等甜味剂,胭脂红、苋菜红、亮蓝等着色剂,以及用作漂白剂和防腐剂的二氧化硫,都超过国家要求的最大用量。
4月25日,质检总局要求各地质监部门严查问题蜜饯。
知识链接:
蜜饯也称果脯,是以桃、杏、李、枣或冬瓜、生姜等果蔬为原料,用糖或蜂蜜腌制后而加工制成的食品。除了作为小吃或零食直接食用外,蜜饯也可以用来放于蛋糕、饼干等点心上作为点缀。
网友观点:
问题蜜饯的本质还是食品添加剂滥用的问题。同以前的染色馒头事件一样,为了制作出更好的外观和口感,一些企业就不顾规则要求,肆意滥用食品添加剂。正是不法业者的滥用以及非法物质的添加,让食品添加剂背了不少的黑锅。
专家点评:
蜜饯中的添加剂滥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已存在多年,在一些地方甚至已经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如果这类问题总是靠记者暗访来发现,我们的监管者情何以堪?食品添加剂本来是造福人类的,是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不法分子的肆意添加,违背了科学的初衷,也让整个食品产业蒙羞。
我们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蜜饯果脯并不是健康食品,它们往往高糖、高盐,而且孩子吃多了还会影响正常食欲。过去制作果脯蜜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商品流通不便、保藏技术有限,通过腌制可以让远方的朋友品尝各种口味的果实。现在社会发展了,我们完全有条件吃到各种新鲜水果,不但营养更丰富,也有更好的味觉享受。俗话说“没有不好的食品,只有不好的膳食”,如果您确实喜欢吃,建议到正规超市购买,而且要适量食用。
10、致癌奶粉(92票,关注度18.29%)
事件回顾:
广州市工商局7月20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12年第二季度第二次流通环节乳制品及含乳食品抽样检验情况”,其中,南山婴幼儿奶粉5批次产品均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
而南山奶粉的生产商亚华乳业对此表示不知情,后在7月23日承认该事实,并对涉事产品召回,接受消费者无条件退换。长沙食安委协调质监、工商等部门亦开展现场调查。后国家质检总局亦通报了该事件,要求查找问题原因,依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随后,长沙市质监部门公布事故原因为奶牛食用受污饲料而造成的。
知识链接:
黄曲霉毒素是霉菌的二级代谢产物,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I类致癌物。其中黄曲霉毒素B1毒性和致癌性最强,而黄曲霉毒素M1是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物。谷物尤其是玉米和花生,很容易出现黄曲霉素污染,黄曲霉毒素被动物食用后,一部分会蓄积在动物的体内,另外一部分则会转化到乳汁和尿液中,经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B1饲料的奶牛产出的牛奶中,其中便含有黄曲霉毒素M1。而黄曲霉毒素M1相当稳定,巴氏灭菌法也无法将其杀灭。在国标《GB 2761-2011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中规定,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限量是0.5μg /kg。
网友观点:
奶粉当中的黄曲霉毒素应该来自原料奶,而原料奶则来自饲料。由此也能看出源头管理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国的奶牛饲养都是家庭农户散养为主,这种小而散的局面不容易统一管理,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从报道情况看,问题饲料到底出现在哪最终无从查找,也说明我们的追溯体系还有相当不完善的地方。
专家点评:
我国纬度和海拔的跨度都很大,气象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各种霉菌总能在咱们国家找到合适的居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以及西南、华南地区的温湿度、气候非常适合霉菌繁殖,历来是真菌毒素污染高发的地区。
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M1几乎可以肯定是因为饲料的霉变污染造成的,这说明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定漏洞。和粮食作物类似,饲料的真菌污染往往始于田间或运输环节,但真正产生毒素蓄积恐怕是在储存过程中。对于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一家正规企业没有理由不清楚。从饲料的污染到终产品上市,企业应该有多个环节纠偏,事实却是一问三不知。更可怕的是,5个批次均超标,该企业在质量控制上的不作为实在令人发指!
我有理由相信,他们的管理仅仅停留在GMP和HACCP的符号意义上(如果他们有的话),而没有真正贯彻到生产过程中。促使他们如此胆大妄为的除了松懈的监督管理,更是我们法律的“仁慈”,过低的违法成本不足以敲打这些不良企业,反而使他们失去了对消费者健康的敬畏之心。
`5 ��- ng=EN-US style='font-size:10.5pt;line-height:160%;color:#333333'>
我国纬度和海拔的跨度都很大,气象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各种霉菌总能在咱们国家找到合适的居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以及西南、华南地区的温湿度、气候非常适合霉菌繁殖,历来是真菌毒素污染高发的地区。
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M1几乎可以肯定是因为饲料的霉变污染造成的,这说明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定漏洞。和粮食作物类似,饲料的真菌污染往往始于田间或运输环节,但真正产生毒素蓄积恐怕是在储存过程中。对于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一家正规企业没有理由不清楚。从饲料的污染到终产品上市,企业应该有多个环节纠偏,事实却是一问三不知。更可怕的是,5个批次均超标,该企业在质量控制上的不作为实在令人发指!
我有理由相信,他们的管理仅仅停留在GMP和HACCP的符号意义上(如果他们有的话),而没有真正贯彻到生产过程中。促使他们如此胆大妄为的除了松懈的监督管理,更是我们法律的“仁慈”,过低的违法成本不足以敲打这些不良企业,反而使他们失去了对消费者健康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