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广西日报:创新热土吹响攀峰号角

发布时间:2024-08-12

分享到:

广西,这片富有创新传统的热土,时下正处于起势发展阶段。8月9日,全区科技大会、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宁召开,吹响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广西建设的“冲锋号”。

会场内外,反响热烈。有关专家、政府部门负责人、业界人士聚焦广西科技事业发展,分享学习推进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经验做法,围绕因地因时因需推进科技创新这一主题建言献策,表达攀登科学高峰、科技报国、助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豪情壮志。

建设创新型广西,向改革要动能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如何结合广西实际推出针对性、突破性政策,为创新型广西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科技顾问张伯礼特别关注人才问题。他认为,广西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区位特色优势明显。如何更好地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优势,集聚人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尤为关键。

“广西地处西部,又是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还不够匹配。”他建议,广西要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带土移植”“厚土培植”力度,打造更多科创飞地,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科技人才到广西服务。同时,强化平台,完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以平台统筹区域创新资源,优化机制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坚持“机制+生态”创新求变,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近年来首府孜孜不倦的努力方向。

南宁市市长侯刚表示,该市在全区率先创设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四个面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20多项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集聚高端科创资源要素,优化生态“增效力”。南宁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额和增加值连续两年居全区首位,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市。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排头兵’重要指示精神,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科改工程,深化国企改革。”自治区国资委主任潘世庆说。

据介绍,广西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将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作为主要改革任务,今年重点推进23户转制科研院所改革,出台“一企一策”改革方案,赋予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目前,转制科研院所资产总额109亿元、研发经费支出5.1亿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105%、145%。

产学研用结合,促成果转移转化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必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作为“百企入桂”重点项目,成立于2003年的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钢铁企业50强,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是全区首个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民营企业。

公司总经理柯雪利说:“我们以产学研合作、加大研发投入为着力点,以专业研发团队为发力点,以推进前沿技术突破为关键点,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发挥优势,以重大科技项目引领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张伯礼院士举例说,以“桂十味”为代表的广西道地药材资源丰富,为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实践基地。要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打响“桂十味”等特色品牌。“希望广西进一步挖掘资源,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扶持重点企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

南宁市深化“科技+产业”互融互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赋能产业升级,近两年,全市109项科技成果获广西科学技术奖,占全区34%。2022年,全市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05家,较2020年翻一番。

“我们引进全国知名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来邕,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孵化产业全链条。”侯刚说,近期,南宁市与新加坡方面开展创新合作,利用新加坡科技、高校等资源,进一步拓展“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空间。

优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一直是广西大学的重头戏。“我们牢牢扎根八桂大地,高质量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广西大学校长韩林海说,学校主动与行业部门、企业共同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近3年来,广西大学与北海等地方政府、平陆运河集团等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5份,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1.01亿元;签订横向科研合同1687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132项,合同金额6.04亿元。

敢为人先,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瞄准薄弱环节,将“卡脖子”清单转换为科研攻关清单。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广西不断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演绎了“一粒种子的世界较量”精彩故事。

勇闯水稻研究“无人区”,攻克了杂交水稻“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世界性难题,育成46个达国标优质米标准的品种……凭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2023年度广西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广西农科院院长邓国富的科研道路越走越宽阔。

“科技工作者要瞄准我区产业重大科技问题,把科研方向聚焦到产业卡脖子的关键领域、重点环节,主动服务社会经济重大需求,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他说。

蓄势创新动能,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近年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4项科技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11项,专利授权78件,首次获得国际三大发明展之一的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

该所所长李朝锋介绍,三十四所围绕任务、平台、人才、机制,持续打造“四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进光通信、光电子等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成果推广28项,产生经济效益7.9亿元。

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同样需要敢为人先的精神。张伯礼院士表示,广西可充分利用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和“一带一路”重要门户的优势,加强与国际科技界,特别是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和经验,推动各行各业科学技术成果在东盟国家的传播和应用。

2023年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广西大学教授黎静华多年深耕新能源研究。她认为,在新能源领域,广西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下一步我将带领团队持续专注于广西新能源的高效并网与利用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建立与电力企业、新能源汽车、电池储能等相关产业的合作。同时,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携手应对全球性能源挑战。”



上一篇:【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加强基础研究 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下一篇:一图看懂高质量发展六方面成就